script src="../js/slide.js">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翔教授团队受邀在Gut Microbes发表题为“Interbacterial warfare in the human gut: insights from Bacteroidales’ perspective”的综述性论文。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姜昆、博士后逄欣欣和博士李伟勋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翔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竞争与合作在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和演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同人体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由密集且复杂的微生物群体组成,充满着复杂的菌间相互作用,尤其是竞争性互作。作为人体肠道最为丰富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肠道拟杆菌被视为理解这些复杂动态过程的理想模型。本文对近年来肠道拟杆菌间复杂的菌间竞争性互作机制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拟杆菌间的干扰竞争和剥削竞争,讨论了拟杆菌间竞争机制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潜在的研究策略。本综述不仅为后续关于肠道细菌竞争性互作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还为深入理解肠道生态系统动态组装与调控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图:肠道拟杆菌的菌间拮抗机制示意图
(a) T6SS介导的干扰竞争具有相对较广的杀菌范围,但作用距离较短。它主要倾向于帮助菌株建立自己的空间生态位,从而限制其他拟杆菌目成员的入侵。(b) 扩散型毒素介导的干扰竞争具有较长的作用范围,但杀菌谱相对较窄,并且倾向于针对竞争相似生态位的相似物种。(c) 拟杆菌目细菌已经进化出专门的机制来有效获取和利用营养物质,从而赋予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的竞争优势。
本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9490976.2025.2473522